不管在門診或是網路上(例如 Yahoo 姿勢佳 知識+),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有人無意間摸到脖子上有硬塊,很緊張的來問是怎麼回事。醫藥類新聞也三不五時會出現某些報導,說某某患者頸部硬塊竟是鼻咽癌後期,或者某些地方的腫塊是某種癌症警訊等等。

 

    確實身上出現不明腫塊,確實要很小心是不是有惡性腫瘤的問題存在。說到脖子這一塊,當然首先要排除了就是剛剛提到的鼻咽癌,但是臨床上更常見到的其實是急性淋巴節發炎。

 

    一般對於腫塊的描述有幾個要點,會不會痛(壓痛)、固定不動或者可以用手推動、摸起來質地像石頭般很硬、有彈性、或是柔軟像裡面含水的氣球?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腫塊的大小(小於一公分通常不需擔心)以及位置、長大速度、表面是否平滑等。

 

    最常見的淋巴節發炎通常出現在感冒、或者耳鼻喉(尤其口腔內)有感染、發炎的時候。因為是急性問題,所以大多出現的快,甚至突然變大,且多數會疼痛,摸起來有彈性、壓痛感,可以用手推動,表面平滑。有時一出現就是很幾顆、或雙側都有,位置不一定。一般源頭的感染問題如果解決,這些淋巴節會慢慢縮小,能否縮小到摸不到的程度則因人而異,有些人小到一個程度以後就固定在那邊了。急性淋巴節發炎偶爾較嚴重會化膿,會出現高燒、明顯紅腫痛的問題,需要立即就醫處理。

 

    至於很多人擔心的鼻咽癌轉移,產生的頸部硬塊最常出現在下顎角(angle of mandible)附近,就是耳朵下方、所為國字臉最凸的那一帶,臨床上稱為頸部的第二區(zone II)。通常一開始是有彈性、可推動、壓了不痛,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,腫塊會慢慢長大(不像急性發炎突然變大),數量會變多,表面摸起來開始不規則,開始出現固定不動、甚至疼痛等問題。此外鼻咽癌通常伴隨有單側耳鳴、耳朵悶塞感的症狀。

 

    但是以上各點畢竟僅供參考,因為醫學總有例外(其實例外還不少),所以專業訓練加上臨床經驗還是很重要。一旦發現頸部腫塊,切忌置之不理,或找江湖郎中、或用偏方、貼膏藥、或扎針,在此特別強調應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專科醫師,因為有的人不幸找到非專科的醫生,一看到頸部腫塊即做手術切除,等病理報告證實是轉移性癌症,已延誤了治療並增加了擴散的機率。

 

    至於其他可能的鑑別診斷還有很多,例如甲狀舌骨囊腫、甲狀腺問題、皮下囊腫、腮腺腫瘤等等都有可能。通常有經驗的醫師在詢問病史並做完完整的理學檢查後,大概心中已經99%有底。只是現今醫學講求實據,所以有時會再安排頸部超音波、切片、或電腦斷層等提供更強烈證據診斷。

    

    總之,一旦發現頸部腫瘤,一定要到受過專科醫師訓練的耳鼻喉科/頭頸外科醫師處,施行詳細的頭頸部檢查,必要時再會診其他相關科醫師,以便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以免延誤先機,影響了治療及生命,這是國民及醫師們所應有的基本共識。 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牛.瑪利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